-
2018-1-16翻譯的四個歷史驅動因素
-
2018-1-11翻譯就是生產力:通往學術研究的捷徑
公司動態
上海翻譯公司認為,在學術成長的道路中,翻譯就是生產力,這種生產力,不僅僅是產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,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形成原創性的學術思想。翻譯就是生產力的實現,具體表現為翻譯是好的學術訓練、翻譯是好的閱讀、翻譯是好的寫作、翻譯是好的獲取一手資料的途徑。
翻譯是好的學術訓練
現代學術產生于西方,雖然有多種因素,但語言的差異不可忽視。中文表達缺乏邏輯思維;而英文表達則邏輯思維較強;具體表現在語言上,中文短而美,英文則多用連接詞,明確不同主體之間的邏輯關系。從兩種語言的特點來看,中文思維不利于學術論文的寫作,英文思維的特性,使得其在學術論文的寫作中,有天然的優勢。這是因為學術論文的寫作,學術思想的形成,重要的是邏輯思維能力的高低。也許正是在這個層面上,英文刊物占據了全球各類刊物。創作一篇質量比較好的學術論文,應有規范的學術訓練,文章的結構、規范、表達和方法,都是不可忽視的。那通過什么方法,學術訓練的效果好呢?我們認為翻譯是好的學術訓練。一方面這是由以上所說的中英文思維的差異決定的。通過對經典文獻的翻譯,我們會弄懂作者的思想脈絡,在潛移默化中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,習得關于論文規范等方面的知識。另一方面,這是由全球范圍內學術格局決定的。雖然經過幾十年的追趕,在學術方面,尤其是社會科學領域,中國已經取得了不小成績,但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差距。不得不說,國外尤其是英美,還是代表著社會科學領域的高水準,也反映了新的學術前沿。我們看到,國內很多經濟期刊的論文,大部分是對英美學者論文的模仿再創作。
翻譯是好的閱讀
在學者的成長過程中,閱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;很少有人能夠不通過閱讀,不經過大量的前期積累,就能寫出好的學術論文與著作。這應該已經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共識。但閱讀外文文獻,什么樣的效果好呢?我們認為,翻譯是好的閱讀。中英文語言思維的差異,導致如果我們僅僅是閱讀,而不是翻譯,哪怕英文水平再高,理解也很難像母語那樣,原滋原味,深入骨髓。翻譯是好的閱讀,是因為翻譯能夠讓閱讀更加細致,更加深入。翻譯經典文獻,才能避免淺嘗輒止的閱讀,讀的更加細致;而且,通過翻譯的閱讀,不僅能夠把握文章的亮點,還能夠培養我們的學術思想。在圍繞著某個主題的翻譯過程中,通過深入細致的閱讀,我們會對原文作者的觀點進行權衡取舍、吸收批判,而批判思維的養成,就是學術思想形成的過程。
翻譯是好的寫作
前文提到,不少人會認為翻譯太耗時間,基本一篇經典文獻翻譯下來,得耗時十天半個月,要讀通,一個月就過去了;也有人會認為,我有這個翻譯功夫,差不多一篇質量不錯的小文章就能寫完了,投入產出不成正比。這種觀點在于沒有認識到,翻譯其實就是好的寫作,尤其是圍繞著某個主題,能夠持續堅持翻譯。相關的經典文獻翻譯完了,差不多就能夠出來好幾篇文章,而且翻譯的素材,可以在前沿部分或者文獻綜述部分,改一改就能直接用上。特別是當我們重新進入一個新的研究領域,找到該領域經典的外文文獻,跟蹤該領域的學術大家,翻譯若干篇,就能夠迅速進入學術前沿。從長遠來看,通過翻譯的寫作,是節省時間的??此剖潜糠椒?,實則是大智若愚之舉。
翻譯是好的獲得一手資料的途徑
有一句調侃寫文章的話:“天下文章一大抄,看你會抄不會抄”。毫無疑問,純粹的原創性學術思想是很難的,更多的人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出一些邊際貢獻,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。在寫文章的過程中,很多人在寫作、處理文獻綜述的時候存在尋章摘句的現象,沒有親自去認真閱讀、翻譯文獻,而拾人牙慧式的尋章摘句往往把握不到原文的精髓。舉一個中文例子,凱恩斯的《就業、利息與貨幣通論》是非常難讀的一本書,就連薩繆爾森都承認這本書很難讀懂,所以很多人都直接通過??怂沟难堇[來了解《通論》,而沒有認真的去讀原著。但我們知道,希克斯的所總結的IS—LM模型并不能抓住《通論》的精髓,凱恩斯所強調的“動物精神”幾乎被忽略掉了。
從獲取信息的角度來看,我們之所以要親自去翻譯,是因為不想被二手甚至三手、四手信息所誤導。我們都知道“牛是怎么死的?”這個小故事,一句話、一條信息,經過多次傳遞之后,往往會發生變化,喪失了本意。所以,我們鼓勵翻譯,也在努力踐行,提供給大家的知識不存在以訛傳訛的情況。
發布者:上海翻譯公司
- 上一個:翻譯的四個歷史驅動因素